生鲜电商曾经是投资者的新风口,但如今它们的日子不太好过。
在增长策略上,每日优鲜相对保守,试图将亏损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但营收和GMV增长缓慢;叮咚买菜打法激进,试图用高亏损换高增长。
11月22日,每日优鲜收盘价4.54美元/股,对比13美元的发行价,跌幅超65%;叮咚买菜收盘价24美元/股,对比23.5美元的发行价,股价微涨2.1%。
对比市值,叮咚买菜(54.88亿美元)如今是每日优鲜(11.61亿美元)的4.7倍多,比两家上市时2.5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业内人士表示,两家都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前置仓模式到现在依然没有跑通。
“业内投资会看这个赛道的天花板以及长期盈利情况,参考即时配送可渗透的人群,我们认为该模式天花板在3000-4000亿元,但没有看到确定实现盈利的模式”
为此,两大玩家都在寻找新的破局之路。每日优鲜开始讲B端的新故事,发展智慧菜场和零售云;叮咚买菜推出预制菜,做自营品牌。
但依旧还在亏损的成绩,让资本市场的关注焦点,从“生鲜电商是一门好生意吗”,变成“还能相信生鲜电商们的新故事吗”?
烧钱:3个月亏30亿
长期关注生鲜赛道的投资人明松称,作为生鲜电商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对前置仓模式的质疑声下,抢占市场份额、做高收入,是两家目前最重要的目标。
两家的营收都在增长,但叮咚买菜是典型的烧钱扩规模、亏损换增长的打法,每日优鲜则显得保守,增长缓慢。
制图 / 开菠萝财经
从数据来看,叮咚买菜用亏损换来了一定的收入规模,不论是营收与增速,都远超每日优鲜。今年三季度,叮咚买菜的这两项数据分别是每日优鲜的2.9倍和2.35倍。
GMV方面,每日优鲜在2019-2020年的GMV增长近乎“原地踏步”。而叮咚买菜2020年的GMV几乎是它的两倍,这种态势延续到了今年的二季度和三季度。
有分析认为,叮咚买菜推出的自有品牌,推动了GMV的增长。据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称,二季度其自有品牌GMV占总GMV的4.9%,预计到四季度占比将达到8%。
都说生鲜电商是一门烧钱的生意,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的钱,到底“烧”在哪?高企的前置仓履约费用,或是这一问题的答案。
从2020年以来的履约费用看,叮咚买菜始终高于每日优鲜,相差约3-4倍 。今年以来,两家的履约成本(主要包含了配送人工成本、仓库租赁成本、运输和物流成本等)呈上涨趋势,履约费用率却忽高忽低,可见成本控制做的并不好,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率稳定在30%左右,叮咚买菜则维持在36.5%以上。
但履约成本中,最后一公里配送费占比最高。前置仓模式下,配送人员是固定的,但美团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低峰期正常配送,高峰期可以调动周边的骑手接单,分摊骑手的成本。
整体来看,两家拓城开仓、追求规模,势必要承担履约成本走高的代价,但也直接影响了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率,导致亏损。
前置仓模式并没有让人信服
叮咚买菜的履约成本从去年同期的10亿元涨到23亿元,占营收比达到37%。每日优鲜的履约成本也增长了超过60%,占收入的30%。梁昌霖自己也说,包括仓库建设成本、水电费、仓内分拣员、安全员、品控人员、骑手配送到家的费用,包括退换货,占总成本的比例,“大家大概都是15%上下。”降不下来的履约成本,使得向其它环节要效率,成了两家公司的突破口。
虽然两家都曾公开称,已在局部地区实现或接近盈利。但是这不代表前置仓模式已经跑通,亏损的业绩就是证明之一。
子弹不多,出路何在?
因此,两位玩家在卖菜这条“第一增长曲线”之外,也都在寻找起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它们目前最主要的收入,主要还是靠卖菜。叮咚买菜的产品收入占总营收98.9%,每日优鲜的产品收入占比也超过了98%。尽管都在收取会员费,每日优鲜还从2017年就在布局线下智能货柜,但这些业务贡献的营收规模,还相当小。
预制菜、火锅,先后成为它们开拓新业务的方向。此外,它们也在拥抱第三方平台,抱紧饿了么和美团。既有自有App和小程序,也有外包配送团队的买菜平台,和饿了么合作,无非看中两点:第三方平台的流量;饿了么的配送团队或许也可以解决送菜高峰时期运力紧张的问题。
每日优鲜对未来的展望,还体现在2020年下半年开启的智慧菜场业务,就是把传统菜市场改造成智慧生鲜市场。当前置仓模式的账本公开,现有的账单和未来可能都被计算得相当清楚。
截至2021年9月30日,每日优鲜还拥有25亿元左右现金、现金等价物和各项短期投资。如果按照原来的烧钱速度,留给它们亏损的现金流,的确是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