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市场的萎靡已持续了五年之久,但2022年初开局的颓势依然惊人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中国主要安卓手机品牌今年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原2022年出货计划的20%,未来几个月订单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中国市场2月手机出货量仅有1486.4万部,同比下滑31.7%,这是近一年多以来的最低值。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为4788.6万部,整体同比下滑22.6%,5G手机出货量也罕见地出现了下滑,同比下降了11%。

考虑到大部分智能手机品牌都已于2021年年末前推出了自家的年度旗舰产品,2022年2月又恰逢春节促销旺季,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销量依然大跌,寒意可见一斑
01用户不换机,芯片不给力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产业链的下游,智能手机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受到上游供应链寡头的影响“今年芯片太缺了。不是缺,是极缺……”一周前在Redmi K40手机新品发布会预热期间,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少见地谈到了“缺芯”的问题。随后,realme副总裁徐起、前OPPO副总裁沈义人也在微博上提及“骁龙888套片货量紧张”的情况。在半导体行业,结构性缺芯的现象并不少见。从往年来看,高通旗舰手机处理器在每年一季度都会出现短暂缺货的情况。不过,眼下手机产业出现的较大规模的芯片紧缺,以及短期内包括射频、电源、蓝牙等在内的手机芯片“涨价潮”迭起的现象,十分不平凡。

据供应链消息,目前高通的全系列物料交期已延长至30周以上,CSR蓝牙音频芯片交付周期已达33周以上。除骁龙888等采用先进工艺制程的手机主芯片外,PMIC电源管理芯片、MCU微处理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也深陷缺货危机。

由于今年因为上游供应链等各方面原因,整个行业都供货紧张,去年下半年以来工厂产线一直在“满负荷”运行,但由于需求量过大,芯片的交付周期比预期更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月底到3月初短短两周内,有近10款5G新机发布,覆盖华为、小米、OPPO、vivo、魅族、努比亚、realme等主流手机厂商。可惜的是,由于骁龙888等热门处理器方案的“紧缺”,“限量卖”“限时卖”等成为了常态。  

以首发骁龙888的小米11为例。尽管发布已有数月,但产品至今在小米官网、京东及天猫自营等平台仍然“一货难求”,想入手必须预约抢购。而据消息人士透露,刚刚发布了18系列手机新品的魅族,到手的骁龙888处理器也不过数十万量级。

在“缺芯”阴霾下,手机出货效率的下降,必然会催生更多“等等族”

02紧张还是过剩?

据了解,此次手机厂商砍去的订单中高端产品线比重更大,原因是此前国产手机厂商的高端战略相对激进,企业普遍囤积了较多的高端产品,但市场反应平平。第三方分析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从2021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中国高端手机(批发价400美元以上)市场中苹果的市占率由40%增长到59%,而OPPO、vivo、小米、荣耀四家厂商的共同占有率反而从29%降至26%。
考虑到高端手机在整体手机大盘中的市占率在提升,国产手机厂商在冲击高端上也不是一无所获,只是相较于苹果的势头,国产手机们显然还没实现质的飞越“手机与芯片厂商都准备好了,但受疫情与消费大盘不振的影响,市场的反应不及预期,相对冷淡。”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Ivan Lam说道。此前手机厂商均把资源与精力向高端芯片倾斜,但实际的市场反响却没有达到预期此外,疫情导致的城市封控、经济下行的压力、手机陷入创新的瓶颈,都使得现阶段冲击高端格外困难。在消费低迷的时期,低端手机的需求往往比较稳定,而中高端需要刺激额外购买力,因此销量的波动将会更大。

头部手机品牌对供应商报出的订单数量只是它们的预期,并不代表真实需求,很有可能是出于抢占产能、价格谈判而提出的策略性目标

比如,华为的手机面板原先有2.5亿片的产量,其中约2.2亿片要由其他头部国产厂商瓜分,平均到每家手上应该增长约5000万片。但企业为了拿到更低的报价或寻求供应商的支持,很可能报出8000万-1亿片的增幅,表明自己对抢夺华为份额的信心。

最后结果是,华为丢失的高端市场,苹果吃得最饱,其他厂商只喝到了汤。

荣耀CEO赵明最近每天都权衡着供应链紧缺与过剩间的关系。他说,在目前阶段,许多品牌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二者间摇摆,缺芯在供不应求时自然产生,但如果实际销售不及预期,就会导致过剩。

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一款手机的最佳售卖期一般3-6个月,一旦过季往往就要打折、甩卖。“有时即使你感觉(库存)不多,实际已经太多了。”

03手机厂商各显神通破“内卷”

面对市场的持续萎缩,智能手机厂商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结合自己的品牌调性、供应链的新变化以及消费者潜在的新需求,尽力突破行业内卷
比如,2022年3月28日,vivo官方就发布消息称,自家的首款折叠屏旗舰产品,vivoX Fold将于4月11日正式发布。事实上,vivo的选择并不是孤例,根据《财经故事荟》的统计,截至2022年4月,目前已经有包括华为、小米、OPPO在内的七家智能手机厂商入局折叠屏赛道。
手机厂商集体入局折叠屏,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折叠屏供应链逐步成熟,可以支撑起成熟的消费电子产品,但更重要的,想必还是因为这些智能手机厂商看到了消费者潜在的大屏需求在iPhone诞生前,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二三英寸的直板手机屏幕已经够大了,但是随着iPhone的问世,可能大部分人都会为之3.5 英寸的屏幕而倾倒。现如今,见到6、7英寸的智能手机,可能很多人都已不觉稀奇。这一个产品的进化方向,其实恰恰解释了消费者对大屏幕的潜在需求。比如,2011年,在智能手机的屏幕徘徊在3.5英寸左右时,三星发布的5.3英寸Galaxy Note系列,就大卖1000万部。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智能手机便携的基本要求,又决定了屏幕的尺寸不能无限制地扩大。

从行业来看,自2018年,智能手机行业的屏幕达到6英寸后,相关市场的主流屏幕尺寸其实已经多年未增长。

然而折叠屏却可以同时兼具大屏和便携的特性。比如,2021年12月发布的OPPOFind N,三围仅为132.6mm、73mm、15.9mm的基础上,就拥有一块5.49英寸外屏和一块比肩平板电脑的7.1英寸折叠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智能手机厂商都瞄准了折叠屏赛道。比如Redmi和realme就企图通过“高性价比”吸引市场2022年3月17日,Redmi发布了起售价为2399元的Redmi K50系列。该系列的旗舰版搭载天玑9000处理器、120Hz三星2K柔性直屏、120W +5000mAh单电芯电池组合。五天后,realme也发布了起售价为1999元的realmeGT Neo3系列。该系列的旗舰款搭载天玑8100处理器、内置Pixelworks独显芯片、首发150W快充技术。

高性价比手机对品牌出货量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发布Redmi K50系列时,小米集团合伙人,中国区、国际部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透露,Redmi K40系列累积销量突破1000万台,“无愧于2021年‘旗舰焊门员’的称号。”

不过由于高性价比手机的利润太薄,苹果似乎不打算再降低手机的售价和竞争对手厮杀,而是希望发挥“苹果全家桶”的实力,吸引消费者。

总的来看,站在2022年初这个时间点回望202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增长,似乎仅仅是个偶然。在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大、消费者换机欲望降低的背景下,智能手机市场或许会持续萎缩。

在这个背景下,可以发现,大部分智能手机厂商都不再像前几年一样,盲目追求产品高端化,而是希望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产品优势打造产品

比如折叠屏市场的火爆,就是因为智能手机看到了消费者市场对大屏还有强烈的需求。市场调研机构Omdia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折叠屏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为900万台,同比增长309%。对比常规折叠屏市场,增速明显。

此外,也有智能手机厂商看到了IoT市场的火爆,企图以智能手机为核心,撬动多元化生态。以小米为例,财报显示,2021年,其全年营收为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持续成长,营收为850亿元,占总营收的25.9%,同比增长26.1%。

不过考虑到智能手机行业已经徐徐狂奔了十数年,这些智能手机厂商的做法,到底是否真正意义上给智能手机行业带来第二春,我们还是将答案留给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