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青少年成长、35岁现象,俞敏洪和罗振宇这样看。

日前,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与思维造物董事长、得到创始人罗振宇在抖音进行连麦直播。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里,俞敏洪和罗振宇就表达能力的培养、青少年成长、大厂“35岁现象”、软技能等问题展开探讨。

关于学习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又分成了自然学习和有意学习。

1.学习的两种方式:自然学习和有意学习

自然学习是当我们出生以后,看到父母怎么吃饭,我们跟着学怎么吃饭,看到父母下地劳动,我们跟着下地劳动,这些就是自然学习。

自然的学习让我们的人生也不见得有多好,所以我们就要靠有意的学习。有意学习主要是知识传递的学习。

比如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上都是先人们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智慧,比如《论语》是2500年前的人说过的话,要怎么学习呢?要通过先人留下来的文字学习。

人类有了语言之后,通过口口相传把知识流传下来,这些知识留下来了,却并不能形成知识的大爆炸。

所以,人类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是有了文字以后,文字的出现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经验的传递过程,开始有了知识的传递。

光靠文字也形成不了知识的集中传播。比如欧洲在中世纪有1000多年的黑暗时期,中国的唐朝以前,知识也只掌握在少部分人手里,因为知识不传播。

后来中国发明了印刷术,也传入欧洲,书籍的大量印刷使所有人都能够开始阅读,知识慢慢开始扩散。

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学习知识的速度和知识被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所以今天的孩子们学习就非常辛苦,因为他要把人类积累了5000年的知识,用小学到高中这12年的时间把基础学好。

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竞争,不断地领悟。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是和谐相处,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不见刀不见血的互相竞争。

我们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判断力,越来越有做事情的能力,让自己加入到了竞争的行列。

最后,我们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用到了我们的事业中、工作中、发展中,最后让生命开花结果。

2.人的成长方式:听课和阅读

学习通常是两种方式,一个是听课,一个是阅读。

① 听课

听课常常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又分成被动听课和主动听课。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最主要的还是被动听课,即老师在灌输,我们在接收的状态。老师讲的对与错,我们也没有太多讨论的余地。这种听课是被动的,接受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弱。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门课只是一个老师在讲,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快就会遗忘,能记住的知识不到10%。如果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跟老师探讨,对观点进行反馈,甚至进行反驳,那么学生能够记住的知识达到了60%~70%。

如果到了大学,我们的老师依然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那这样的大学老师严重不合格。真正的大学老师应该学会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的教学方式——主动讨论型的教学方式,跟学生对话型的交流方式。

如果孔子当时的教学是满堂灌,不跟学生讨论的话,就没有《论语》这本书了。《论语》里有一半的话是孔子的弟子说的,是孔子弟子和孔子一问一答之间,得出了很多有智慧的话语。

我在北大的时候,逃了一半以上的课,那些课基本上都是老师满堂灌的课。他不光满堂灌,灌的时候还非常枯燥无聊,照本宣科,讲课也没啥智慧,也不给人传递想法。这样的老师的课听来干什么呢?

我也发现现在有很多老师看到学生不来听课,他就开始点名了。通过点名强迫学生来听课,多少次不来听课就成绩不及格。

我在北大当了接近七年的老师,从来没给学生点名。我当老师的前两年还不会当,讲课讲得一塌糊涂,所以学生都不来上我的课。学生不来我也不点名,因为我觉得讲课讲好了,学生自然会来,后来也确实是这样。

我希望老师不要点名了,因为你是在强迫学生来接受你本来就讲的不怎么好的知识。如果你讲课好的话,学生是愿意去听课的,甚至窗户上都爬了很多学生来听课。

② 阅读

阅读对我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阅读永远是主动的。

阅读时,你读到的是文字,你要把它翻译成思想,就要经过大脑的改造,这会极大地激发大脑的活跃度。

比如你读小说,你的大脑把你所看到的抽象符号变成了故事情节,增加了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从小阅读的孩子的智商就相对来说比较高,因为他的大脑在加工。

 

关于青少年成长

罗振宇:俞老师,我最近在准备今年的跨年演讲,也想问一下你的建议,你觉得有什么话题一定要谈到?

俞敏洪:第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大家都挺关心的。未来中国应该怎样放大心胸和世界进行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话题。

第二,是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现在在“双减”政策下,希望给青少年减负,在这一前提下,孩子如何在心智上、个性上、身体上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孩子学习负担减少了,就又去打游戏了,变得无所事事了,这个肯定也不好。当然,我更害怕的是,表面上孩子好像减负了,但实际上孩子的负担反而增加了。这也是个比较重大的话题。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成长涉及到中国的未来,现在我们对青少年的态度以及青少年的生长环境涉及到中国人口计划。目前老龄化的情况也需要重视,开放三胎政策也出台了,怎样让更多人愿意为中国的年轻化做贡献?年轻人群体自己应该做什么?国家应该为他们做什么?这其实很重要。从青少年到青年群体,再到中国在世界上的未来走向,我觉得特别重要

第三,对企业家群体的关注和鼓励,怎样能让企业家和人民走在一条线上,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共同提高生活水平做贡献,而不是变成互相猜忌和对抗的关系。因为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共同富裕,而不是其它。

 

关于“35岁现象”

罗振宇:你如何看待大厂35岁现象?我觉得这个特别扭曲,一个人大脑到40岁左右才达到他的巅峰状态,35岁现象意味着一个人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时,就被现在的市场从电池舱里抠出来。

俞敏洪:我觉得这个现象跟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有关,也跟年轻人对现在产业的理解有关,大量的用人企业其实没有考虑到,如果拉长时间来看,一个人真正有智慧、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在30-45岁之间。比如新东方骨干力量大部分在35岁左右。

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解决:

一方面,35岁左右的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力和对世界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

我现在看到元宇宙,还会研究它到底是什么,但我身边已经有一些35岁的人不看新事物了。很多人听说我玩抖音很熟练,对此很奇怪,他们觉得以我如今的年龄及成就,为什么还要玩抖音、拿打赏佣金?我说,这不是佣金的事情,这也不是打赏的事情,这是我与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打高尔夫、喝茶的生活方式我也可以有,但我不能因为那种生活方式就与现在很热闹的生活方式脱离了。很多人到了35岁就有这种自我脱离现象。

另一方面,其实社会压力也在增加,建议用人企业关注35岁人群,因为他们更稳定,也更愿意奉献自己

 

*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