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扎克伯格将这次改名定义为“品牌重定义”,即在Facebook网站及该公司目前掌握的多个品牌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名为“Meta”的新品牌。与此同时,一个强烈的讯号传递而出:扎克伯格把整个公司的命运压在了“Metaverse”,即元宇宙上。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豪赌与探险,在业内普遍认为元宇宙遥遥无期的当下,就将其作为核心进军方向,颇有些浪漫主义色彩。投资者、金融机构以及同行巨头们,都在等待着Meta带来的第一份答卷。现在,答卷来了。

01
创下崩盘历史

2月3日凌晨,Meta发布了截至12月31日的2021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财报。财报显示,Meta在2021财年营收为1179.29亿美元,相较2020财年增长37%;净利润为393.70亿美元,与2020财年相比增长35%。如果数据仅限于此,Meta仍旧会收获投资者的青睐。而在Meta为投资者提供的一份详细报告中显示,在大环境向优的前提下,公司内负责推动元宇宙计划的部门却出现了巨额亏损。

图片

财报及“元宇宙计划”亏损实情曝光后,市场出现大规模抛售,Meta周四股价狂泻26.44%,市值单日缩水2513亿美元,久违的来到了6000亿美元线下。此前最高的单日缩水保持者是苹果,在2020年9月市值狂跌1820亿美元,如今看来也不过只是Meta的72%。而纵观整个美股历史,Meta此次的单日崩盘壮举,也创造了美国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值损失。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市值蒸发带来的打击尚未消除,Meta又因与欧盟数据隐私谈判受阻再度负面缠身。据相关消息显示,Meta甚至一度放言要关闭在欧洲的相关服务。

欧盟数据保护法的存在必然将对Meta在欧洲的短期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广告相关。更可怕的是,这或许只是全球收紧数据保护监管的苗头与开端。

多方挤压之下,Meta虽然靠着一些手段让股价收涨达到5.4%,拉起了快一年来最大的单日涨幅,把市值拉回了6314亿美元,但仍旧距离万亿美元的当年相差甚远。

02
直面TikTok的竞争

Meta的亏损的原因有不少,首先就有来自TikTok的挑战。

在一众巨头的围追堵截下,2021年 9 月,TikTok 的月活用户仍然突破了 10 亿,在各类应用下载榜单上也长期霸榜,扎克伯格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坦陈:「TikTok 是一个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基础上,还能继续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尽管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我们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

短视频对于传统社交产品的冲击显而易见,用户的使用时间有限,广告商的预算也会向转化效果更好,用户沉浸度更强的产品倾斜,这也使得在巨头中对广告营收依赖度最高的 Meta 所受影响最大。

曾被 Meta 寄予厚望,用于阻击 TikTok 的 Instagram Reels 更像是一款「鸡肋」产品。Reels 在 2020 年就开始通过高额补贴来抢占头部创作者,而 Meta 高管也曾向媒体表示,Reels 在货币化效率上并不如信息流等成熟产品,二者相叠加,Meta 是否还会继续向 Reels 坚定不移地倾注资源也要划上问号。

抖音刚刚在国内推出时,快手已经有了相当大的领先优势,但抖音仍然实现了后发制人,原因不一而足,但最核心的一点在于,抖音所采用的单屏信息流是完全向算法倾斜的产品形态,能收集更多维度的用户数据,广告载荷也更高。海外版的 TikTok 也因这一套成熟打法,成为了迄今为止出海成绩最为秀的应用程序。某种程度上,TikTok 无限扩张对 Meta 旗下「全家桶」的冲击,正来自于其技术思路上的领先。

03
转型混乱、盈利还远

财报显示,Meta 元宇宙业务板块「Reality Lab」(现实实验室)2021 财年营业亏损高达 101.9 亿美元,主要来自于 Meta 对 AR、VR 等技术的研发投入,新业务距离规模化变现乃至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据《纽约时报》报道,随着 Meta 对 AR/VR 相关业务的资源倾斜,公司内部也出现了一定混乱,人员变动加剧,一些 Instagram 员工因感觉工作对公司不再有价值而选择辞职,或是加入竞争对手的业务团队,这说明面向元宇宙的调整在 Meta 内部也并未形成充分共识,在其他科技公司对于元宇宙稳步探索的映衬下,Meta 和扎克伯格的激进投入更像是一场豪赌。

国内外一阵喧嚣之后,市场如今给出了初步反馈。入局元宇宙最为积极的 Meta 财报一经发布,股价就一泻千里,这表明现阶段的元宇宙应用还无法让市场爽快买单,对那些估值在千亿美金量级的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这样的市场反馈,也给了国内科技企业以很强的信号启示:新故事被市场加了一层新的估值天花板。

过去十年,靠着对 WhatsApp 和 Instagram 的巨额收购,Facebook 成为最成功的社交网络企业,但本质上来说,Facebook 从未完成过真正意义的自我突破,开启新的增长曲线。当模式创新的红利消耗殆尽,如果没有足够说服力的 AR/VR 硬科技突破,其与第一集团企业的差距也将进一步拉大。

 END
*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