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今年清明节,你云祭扫了吗?”这一话题引起网友热议。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曾经,我们在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但由于今年情况特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正处于关键性时期,不少城市推出了“云祭扫”服务,鼓励大家用技术化、多元化的手段表达哀思。

1.“云端上的思念”

今年清明,群众对网络祭扫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据民政部官网,清明节假期首日(4月3日),各地共接待祭扫民众58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69.8%;参与网络祭扫民众69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75.7%。各地祭扫活动安全有序。4月3日是清明节假期的第一天,各地迎来民众集中祭扫高峰。因今年清明节假期恰逢国内疫情高发时期,官方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加之当日各地共计18011个殡葬服务机构因疫情分级防控要求未开放,前往殡葬服务机构参与祭扫活动的人数大幅减少。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对全国各地18925个开放的殡葬服务机构数据统计,共计接待祭扫群众583万人次,疏导车辆约123万台次,参与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32万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9.8%、62.5%、12.5%。从以上数据都可以再一次说明一件事:网络祭扫被公众接受程度越来越高

2.推动线上祭扫

线下扫墓活动带来的人员聚集和流动问题,势必提高疫情传播的风险。从传统到时新,从线上到线下,人们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逐渐习惯了“云”中生活。“云祭扫”也愈发受到各地政府的推广。多地推广“云祭扫”,英烈纪念同步进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调查,各地“云祭扫”方式主要分为网络祭扫、代客祭扫、集体祭扫等类别。记者发现,网络祭扫主要基于公众号、融媒体客户端等平台。深圳发布暂停线下祭扫活动后,便鼓励市民通过“i深圳”、“粤省事”上的“云祭扫”模块进行网络祭扫,采用网上献花、线上寄语、云上代祭、撰文追忆等方式追思故人。另外,广州市民政局继续推出“信邮哀思”服务,为市民提供1500个免费名额。在“微邮筒”公众号中,市民可在线写信或制作明信片,广州邮政将会统一打印制作并寄送给先人所在地。此外,游客也可进行在线祭扫。如在“粤省事”的小程序中,用户可搜索“英烈祭扫”,在祭扫的页面有许多当地英烈的姓名,并通过送鲜花、留言、了解英烈生平、分享等方式进行缅怀。

如果放在这次疫情的特殊时期来看,“云祭扫”首先保障的是安全:卫生全和消防安全。其次才是文明和便利的风尚(也就是移风易俗)。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提倡云祭扫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祭祀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民众提升绿色环保的观念。祭奠先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形式的变化不能说明缅怀情感就相应减少。就像这两年的春节,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大多数人都是宅在家中,于是就选择云拜年。

随着技术的更新,类似的传统习俗都会得到新的融合以及解读。从另外的角度说,思念之情不一定要选择在特定的日期。除了清明节,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中,都可以进行追思。

*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