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1, 2024

抱团建圈,正在成为潮流。

这个地方,终于破零了。

日前,在央视节目上,沈阳有关人士透露,沈阳都市圈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第九个国家级都市圈,也是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

图/沈阳都市圈示意图,来源:辽宁2035总规草案

在此之前,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7个都市圈规划先后获批,率先晋级为国家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几乎都集中在南方。沈阳,是继西安之后的第二个来自北方的国家级都市圈。

此番,沈阳官宣成为第9个国家级都市圈。这意味着,在沈阳之前,至少还有一个都市圈获批,但究竟花落何方,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有答案。

图/国家级都市圈

与以往获批的国际级都市圈相比,沈阳都市圈的获批,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共有7大地理分区,几乎每个大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国家中心城市、万亿GDP城市和千万人口大市,唯独东北成了例外。

同样,在国家级都市圈的批复历程中,华东、西南、华中、西北等地先后取得突破。

虽然华南、华北同样付之阙如,但广州、深圳、北京几个超级都市圈,早已作为既有事实而存在,未必需要顶层规划进行“加冕”。

东北则不同。面临经济、人口增长双重之困,这个区域亟需一剂强心针。

最好的强心针,当然是国家中心城市。

然而,自2018年以来,“国中”就未再进行扩容,虽然沈阳表现出志在必得之心,但靴子能否落地、何时落地,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退而求其次,国家级都市圈的到来,也给了东北地区以新的发展底气。

这不仅意味着,东北并未缺席都市圈这一最热门的国家战略;而且振兴东北,也将有了新的引领区,沈阳竞夺国家中心城市,也有了更大的筹码。

东北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为何花落沈阳?

 

东北地区共有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大副省级的中心城市,沈阳何以拔得头筹?

长期以来,沈阳都是东北大区的中心枢纽所在,如今又是东北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候选人。

同时,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而辽宁又是东北地区的“老大哥”。

且不说吉林、黑龙江早期的工业化建设都与辽宁的支援不无关系,而如今辽宁依旧是东北地区GDP总量最高的地区,相当于黑吉两省的总和。

图/东北3省GDP

作为辽宁省会,沈阳在几十年前就曾作为整个东北大区的中心而存在,三位数的区号(024)就足以说明其特殊地位。

如今沈阳依旧是整个东北领事馆数量最多的区域,更拥有以沈阳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区域管理局、中国气象局东北区域气象中心、国家电网东北分部、中国互联网八大核心节点等为代表的众多大区机构。

图/各城市领事机构排行

从经济和产业来看,沈阳GDP总量虽然不及大连,但大连石化产业一家独大,而沈阳产业结构更为多元,制造业门类相对齐全,从汽车到医药、从人工智能到航天军工,可谓无所不包。

根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沈阳晋升至第25位,较往年排名跃升9位,位居东北第一。

在人口上,沈阳是整个东北少有的仍旧保持正增长的城市之一,也是东北新的千万人口大市的有力竞争者。

根据《中西部,正在疯狂虹吸人口》一文分析,沈阳2022年常住人口达914.7万人,增长2.9万人,而其所在的辽宁省,常住人口减少32.4万人。

根据更为权威的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沈阳常住人口增长92.2万人,而同期整个东北人口大幅减少1000多万人。

由于哈尔滨人口持续下降,跌破千万大关,东北再无千万人口城市,沈阳被寄托着再次突破的希望。

图/东北各地市人口增量

由于出生率下滑,自然人口负增长,沈阳的人口增量,主要来自外来人口的贡献,囊括辽宁其他地市及黑吉两省,吸引力覆盖整个东北地区。

可以说,沈阳在东北,发挥着人口护城河的关键作用。

就此而,整个东北,无论是国家中心城市的竞夺,还是国家级都市圈的头啖汤,都非沈阳莫属。

晋级国家级都市圈,能带来什么利好?

有人说,国家级都市圈不过只是一个名号,有或无,多或少,高或低,都没有太大关系。

这句话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来说或许适用。这些城市本身综合实力一流、辐射效应强劲,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头衔进行加持。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深圳连国家中心城市都不是,但从未有人怀疑深圳作为一线城市的含金量。

但是,对于广大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区域内存在“双子星”乃至“三城鼎立”格局的地方来说,是否有国家战略倾斜,可谓至关重要。

以最受瞩目的国家中心城市为例,“国中”是国家城镇体系的金字塔尖,这些城市“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

换言之,一旦成为“国中”,意味着这个城市将成为整个区域的引领者,成为国家战略的主要承载者,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将会获得明显先机。

国家级都市圈也是如此。一旦都市圈规划明确,就意味着中心城市的“势力范围”得到认可。

如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就是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同发布,由此确立了“徽京”的事实地位。

同时,都市圈获批之后,地铁、城轨将有望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延伸。

这对于未能触及地铁门槛的周边地市来说,可谓及时雨;而对于中心城市来说,也能借助轨道交通不断向外拓展城市框架,从而为经济增长积蓄更大能量。

当然,一些实际的支持也不会少。

去年底,辽宁就曾筹措数亿元资金,支持沈阳都市圈建设。

而在官方文件中,更进一步明确沈阳都市圈“打造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引领区”的战略定位。

这些支持,无疑为沈阳代表东北竞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更大支持,也为沈阳逐鹿“北第一城”创造更大可能。

都市圈越来越多,但大扩张之路或将戛然而止。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参阅《这些城市,“大都市圈”梦碎了?》

这意味着,都市圈不能遍地开花,也不适宜无限扩大;不是每个普通地级市都能成为都市圈的中心,也不是随便几个城市都能形成都市圈。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我国共有6个成熟型都市圈、17个发展型都市圈、11个培育型都市圈。

图/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

在主要城市中,广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宁波为“成熟型”;成都、重庆、南京、西安、福州、沈阳等为“发展型”;石家庄、大连、南昌、贵阳、南宁等都市圈位列“培育型”。

显然,对应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市圈建设的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类似广佛、深莞这样相当成熟的都市圈,城市边界几乎完全消失,全域同城化将是最终发展方向。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都市圈而言,地铁的互联互通仍旧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寻求规划、产业乃至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所以,获批国家级都市圈只是第一步,能否真正发挥都市圈的引领作用,借助都市圈实现城市能级乃至区域增长极的跃升,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