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以来,冬奥话题热度高涨。

冬奥经济红利不断释放,冬奥吉祥物“冰墩墩”成为社交硬通货,谷爱凌、苏翊鸣等运动员成为新一代体育明星,刷屏朋友圈;元气森林等品牌因押中品牌代言人,成为热议的营销案例。

在冬奥的激活下,冰雪运动迎来大爆发,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3.46亿人。人群增加撬动着万亿级冰雪经济市场,数据显示,2015-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至6000亿。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1万亿元。

具体到冰雪运动中最为大众化的滑雪项目,今年大家的滑雪热情空前高涨,有网友甚至调侃说,朋友圈里有一半的人不是在滑雪,就是在滑雪的路上。
01
中产的烧钱运动
滑一次雪多少钱,几百元?那早已是以前的事了,当滑雪在朋友圈及其他社交平台掀起晒照的热潮,鄙视链的形成让滑雪这一运动更加考验消费者的消费能力。 

以滑雪装备为例,从市面普遍价格来看,滑雪运动需要的头盔、护腕、护膝、手套、护脸等小零件相对便宜,几百块到上千元不等。但从护目镜开始,包括雪服、雪板、固定器、雪鞋这些核心装备,基本就看不到三位数的价格了。

即使是一套包括滑雪服、滑雪板、滑雪杖、滑雪鞋在内的初级滑雪装备,花费至少3000元以上。不过,在如今的滑雪场里,基础的、初级的装备已经显得太LOW,很多滑雪者开始在装备上加大投入,这其中不只包括滑雪爱好者,很多“小白”也是技术不行,装备来凑。
在小红书上,一位刚刚入坑滑雪的用户晒出了自己的装备年度账单:ATOMIC雪鞋差不多3000元、BURTON滑雪板3500元左右、雪镜1200元、二手Bern头盔500元、X-bionic速干衣一套3000元、板子固定器当时淘的BURTON二手1000多元、滑雪服800元、护具800元。一套下来,差不多有13000元。

除了滑雪装备,滑雪的另外两项开销在于住宿和门票,但随着滑雪热潮的兴起,这两项的价格明显上升了许多。

最近滑雪住宿的涨价涨得更多,因为滑雪场多建立在郊区,又或者想去大型的滑雪场滑雪,距离就更远了,所以除非一天能够来回,不然住宿就是必须的。根据滑雪场官方平台显示,2021-2022雪季平日周末两天的雪票是1050元,双龙酒店加滑雪的两天一晚价格从1880元到3350元不等。 

但对于想滑雪的人来说,他们并不在意些许的溢价。一位滑雪爱好者称,滑雪的天花板,应该是坐私人飞机去目的地,再从山顶滑下来。滑雪,滑的不是雪,需要钱铺路。

 

滑雪者的氪金行为可以有多疯狂?不同季节飞去不同国家滑雪场,私人飞机是常态,在滑雪场附近购置房产是标配。甚至于有的季节性滑雪者,在滑雪场周边买了房,冬季生活在滑雪场附近,雪季末结束后离开。
02
滑雪教练不易当
对于滑雪教练而言,他们服务的对象,大多属于中产层,有钱且有闲。但要成为一名专业滑雪教练的门槛并不低。

“雪岩”是一名拥有12年经验的滑雪教练,手握新西兰SBINz二级,美国AASI二级,加拿大CASI二级等多个滑雪教练证书。每天工作时长在12小时,早上10点至晚上22点待在室内滑雪场,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已坚持了3年。2019年以前,他的主要阵地是户外滑雪场。 

相比户外滑雪,室内滑雪运动几乎可以避开季节因素对于滑雪的限制,工作更稳定,运动风险系数也更低,客流量也更有保障。雪岩时薪是800元,以教学人次和教学时长为收费标准,一般2小时课程,高效“一对一”课,每人1000多元,大于4小时教学,一对一课包收费较高,最贵的教学套餐在万元级别,包含35小时。 

滑雪运动属于季节性运动,对于滑雪教练而言,冬季属于他们的旺季,元旦春节、七八月暑假这些大的节假日客流量最高,其次是周六日,再次是一天之内的中午至下午。旺季时,一位资深教练单月收入最高可达到15万元,一个月收入超过普通人一年收入。 

今年因为冬奥会加持,室内滑雪也跟着火热起来,“雪岩”今年学员数量增长近一倍,所在的滑雪场客流量也几乎是去年的一倍之多,每天人数达到两三千左右。 

看起来,高薪的滑雪教练职业令人向往,但成为一名专业的滑雪教练的前提,需要先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时间。
雪岩称,12年来投入在滑雪上的费用大概在50万元左右。滑雪装备,每年支出在3-4万,去新西兰、日本等地滑雪考证,单次往返就需要2万元。中间有一次因为韧带拉伤,住院做手术花费5万。技术练习也有门槛,专业滑雪教练至少需要7-8年的时间练习。沉没成本很大,一旦受伤严重无法继续,以往投入便全部作废。不过,高薪只是少数,大多数滑雪教练收入并不稳定,客流不固定,工作性质又比较颠沛流离,季节性工作,所以很多教练会中途改行。
03
滑雪还是冬奥风
冬奥会期间,国人的很多行为或活动其实都是当下热闹的运动氛围所驱动的。
滑雪也不例外。成都融创雪世界一位仅仅7岁的小女孩在被问及为什么来滑雪时,回答道“我觉得谷爱凌跳跳台非常酷”。谷爱凌夺冠后,其进行赛前训练的新都尖锋旱雪四季滑雪场在各个平台上的流量也急剧上升,刚刚过去的周末,滑雪场的人流量较之前明显增加了。滑雪场负责人称,今年2月大众滑雪单日平均人次同比去年增加了200%。社交平台上,滑雪的照片铺天盖地,同样调动了人们对滑雪的兴趣,想要趁着冬奥会尝试这项运动的魅力。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滑雪行业仍以旅游体验型为主,初学者偏多。一个滑雪俱乐部测算出一组数据,在参与滑雪运动的消费者中,体验者和单雪季滑雪达10次以上的爱好者的比例为70:1。而且根据《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滑雪人次为2090万,其中滑雪体验者占比高达77.4%。

这就引发了一个最直观的问题,冬奥会期间增加的滑雪用户,在赛事结束之后真的能转化为滑雪爱好者,支撑起滑雪产业吗? 

其实,滑雪行业的用户转化一直很低。数据显示,2020-2021雪季国内滑雪场人均滑雪次数在1.9次, 2019年仅为1.6次,虽说数字增长了,可严格意义上的滑雪爱好者应是每年滑雪3次及以上,也就说大多数人并没有从滑雪者转化为滑雪爱好者。甚至很多滑雪者去过一次,便再也不去了。

据不同统计口径,目前我国滑雪渗透率仅为1%左右,美国和日本达到8%-9%,像挪威、瑞士这种滑雪大国的渗透率更是高达30%左右。

阻挡更多人二次消费或成为滑雪爱好者的根本还是消费能力。一次体验型的滑雪,通过租用滑雪装备,可以把预算控制在几百元之内,可一旦要成为滑雪爱好者,通常需要购买属于自己的滑雪装备,这时所花的钱就会成倍增加。一身行头少则上万,多则四、五万,再加上住宿办卡及来回车费,消费的门槛越来越高。
滑雪这一运动,终究还是中产阶层玩得起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