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综”即恋爱类综艺节目。伴随着2021年选秀被叫停、音综表现乏力,翻看2022年的综艺片单,秀综音综领衔格局不复存在,恋综被委以重任。
但如果说上《非诚勿扰》电视相亲,还只是为亲朋好友增加了一些谈资的话,恋综时代的素人嘉宾则可成为一份货真价实的工作,同时还高薪、光鲜、竞争激烈。

01如何成为恋综素人

“节目海报发出后,三天收到4万多张报名表,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没谈过恋爱的我》总制片人沈燕说,节目甚至吸引国外选手专程回国、隔离来参与面试。
选角导演们更忙碌了。节目体量就摆在那,一档恋综的素人嘉宾最多不过10人。但节目组收到的简历是最终入选人数的百倍、千倍之多,竞争激烈堪比101系选秀了。“具体不能说太多,只能告诉你筛选程度之严格堪比考公面试政审。”综艺人小A介绍,以前是求着别人报名,现在只要招募信息放出去,等着筛人就行了。颜值、学历以及漂亮的工作履历是基本标准。为什么恋综嘉宾一个个长得好看又事业有成?说是素人恋综,其实观众是当沉浸感甜宠剧在嗑,对颜值要求高着呢。“失业油头宅人甲与待业邋遢宅人乙的恋爱故事,恐怕没几个人爱看吧。”小A吐槽。恋综已是一片红海,节目模式也基本固定,嘉宾才是决定节目好看与否的关键。之所以每档恋综都能成功捧出几个素人嘉宾,是因为节目组在茫茫人海中筛出的就是最具个人魅力的,是没放在台前的选秀。

除了筛选简历,选角导演们还要去各种线上线下平台挖掘潜力股。小A表示,虽然主动报名的人不少,但其中有些人一看就是冲着“想红”来的。比如一些活跃在某些平台上,又稍稍有些过气的小网红们。“每一个你看到的、能够登上恋综的素人,都是经历了多轮筛选,战胜了无数候选人的佼佼者。”

02上个恋综,名利双收

群众报名恋综热情高涨,倒不是人人都想在聚光灯下谈恋爱,而是恋综已成为素人进阶网红的最佳跳板。与秀综相比,恋综不要求唱跳能力;与职场综艺相比,恋综虽然对工作履历也有要求,但实际并不需要嘉宾在节目中展现出多少过硬的专业素养。换言之,恋综就是综艺里的“三不限”岗位,也就难怪会成为万人坑了。而恋综的吸粉力又丝毫不弱于其他素人综艺。它提供了一种恋爱代偿体验,节目中那些寻爱男女成为观众的情感投射,这种关注度会一直持续到节目完播后。

无一例外,参加过恋综的嘉宾都会迎来社交平台粉丝数激增。有些人还会拥有自己的CP后援会,甚至有饭拍、发糖合集等物料,待遇直逼小爱豆。而与小爱豆们谈个恋爱就可能遭遇粉丝跑路,甚至脱饭回踩不同,恋综嘉宾们越是发布恋爱售后,越能获得更多关注与真情实感的支持。其他综艺,比如秀综是一代新人换旧人,恋综却很“恋旧”。在有新节目新CP的同时,老CP仍旧能吃到红利。每次恋综塌房,依旧坚挺的“奇闻CP”就会收留一批心碎观众。节目完播都这么久了,这对恋综天花板仍时不时被提及,可见恋综CP续航能力之强。
节目完播后,已经拥有一定流量的恋综嘉宾,往往顺势转型网红,拍一拍Vlog、接一接商务。恰饭行为只要不是太过分,粉丝的包容性倒也很高。

03素人嘉宾也会有“人设”反噬

需要注意的是,素人和明星一样,在聚光灯下一切都会被放大,如果人设立得太猛,一不小心就会“人设崩塌”,受到流量的反噬。比如《心动的信号》第三季,原本“四男四女”的配置,男四却迟迟没有出现。因男四被挖出黑料,导致后面的镜头“一剪没”,也造成了节目的情感线没有过多的看头。相似地,《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节目播出后,“何旻哲简历造假”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除了嘉宾的黑料,走出节目后的嘉宾也容易受到流量的反噬。

不久前#梅桢放弃华东政法大学任教机会#登上微博热搜,梅桢也是《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嘉宾之一。北大法学硕博的她参加完综艺后,吸引了大批粉丝关注,自媒体账号运营得风生水起,微博粉丝195万,抖音粉丝133万,B站粉丝40万,和老公在北大相识结婚的爱情故事,也让不少网友羡慕。

以“北大学霸+年轻律师”身份吸粉的她,创作内容却多为生活vlog、秀恩爱日常、美妆穿搭等内容,让网友对其能否深耕学术提出了质疑。

此前她出现在华东政法大学任教公示名单中,引发部分华政学子和网友的不满,部分网友认为她去澳洲读本科和以澳籍身份申请北大的硕博,未参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考研,是一种普通人无法复制“捷径”。

梅桢本人发博回应,称决定放弃这次工作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争议。

流量会放大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候过多的关注并不是一件好事。因节目获得的关注,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可能受到反噬失去一些东西。

素人网红和综艺节目的相互成就,实现了一场流量的共赢,但流量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节目播出结束,热闹退散,持续输出能力才是做内容长生不衰的法宝。

有些人能够持续输出热度不减,提高了自身的商业价值和变现能力;有些人不想受到过多关注回归了平静的生活;也有些人受到舆论的波及,受到了流量的反噬。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说过,“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而15分钟过后,比拼的是内容持续输出和运营能力。

毕竟,名声稍纵即逝,唯有内容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