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卫龙低俗和卫龙的目标消费者或许并不是同一个消费群体。
3月25日,据微博大V反应,卫龙辣条包装的醒目位置分别印有“约吗”“贼大”“强硬”等词语,存在低俗营销、打色情擦边球的行为。对此网友们各抒己见,一方认为如此包装的确存在“打擦边球”的问题,另一方则表示“有点草木皆兵了吧”,不应该过度联想。目前,卫龙所属的河南漯河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调查,卫龙也表示将配合市场监管部门调查。3月30日凌晨,针对近日“辣条包装文案争议”,卫龙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称,“产品包装的版面文案内容引起争议,在此我们深表歉意,公司非常重视广大网友和消费者的意见,决定停止有争议文案包装的生产,同时进行版面文案及设计的优化”。

01辣条中最会“蹭”的

此前,由于辣条行业成本低廉和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的生产商不断被媒体曝光,一时间辣条成为人们口中的“垃圾食品”。可想而知,一旦消费者的心智留下这样的认知,对于品牌乃至行业无异于是灭顶之灾。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卫龙,率先开始做出改变,卫龙先是对厂房和生产线进行革新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力营销,重塑品牌调性。2014年,卫龙的营销团队邀请专业摄影团队进入车间拍摄公司照片,随后这组卫生整洁的车间照片在微博上迅速走红,也正是这组照片让网友卫龙对品牌有了一定改观。在尝到甜头后,卫龙从2015年开始实施一系列营销策略:“苹果风”大起时,卫龙抓住“苹果风”的大热,将自己的食品官网拟照苹果产品官网进行运营,一改过去油腻包装带来的恶感,“争做辣条界的‘iPhone’”。此次宣传也是卫龙为在天猫旗舰店上线做筹备。当时卫龙管理层认为,互联网时代单靠线下销售渠道无法覆盖到整个市场的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于是卫龙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辣条,拉开线上销售的帷幕。总之,会玩、敢玩的卫龙也逐渐以大胆的方式,成功摘掉“三无”产品的帽子,品牌效应的提升也反哺到年市场销量。2020年卫龙公司实现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21.7%。同时,卫龙在中国调味面制品市场及辣味蔬菜休闲制品市场中均排名第一,是第二名市场份额的6倍以上,超过第2–5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原本的小作坊成长到如今的行业龙头。

02挣扎多年、困境不少

2021年11月14日,卫龙通过港交所聆讯。上市成为辣条“第一股”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卫龙将承受多方的审视和质疑。梦飞先生分析,虽然卫龙去年完成了一轮融资,市场估值达到了600亿元人民币,但卫龙的发展依然有不少隐忧。卫龙依靠小小辣条撑起了百亿营收,乃至冲刺港股IPO,但“危笼”仍环绕。可以肯定的说,食品安全是辣条企业始终绕不过的问题,卫龙尽管挣扎了20年,依然很难彻底撕掉“垃圾食品”“不健康”的标签,而时时爆出的从卫龙产品中吃出异物的信息,时刻刺激着愈发追求健康的国人敏感的神经。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2022年3月29日,卫龙食品的投诉量高达327条,大部分都与食品安全问题有关:“卫龙大面筋吃出扎头发的皮筋”“卫龙魔芋爽,吃出半个胶垫”“买的魔芋爽素毛肚吃出了一块黑色的物体,和虫子一样”“卫龙小面筋中吃出鱼刺一样的东西”……除此之外,科学究一再表明,过量的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最大因素。这些年来无论卫龙如何升级,依旧重油、重盐、重调料,而占卫龙2020年总收入65.3%的调味面制品的代表卫龙大面筋,配料中包含食用香精、纽甜、三氯蔗糖等多种调料添加剂。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外,卫龙身处“十面埋伏”之中。因为辣条行业集中度分散,是卫龙的绝对支柱业务,但过度依赖辣条业务也是卫龙的风险来源。

虽然其也生产了调味面制品类、豆制品类、魔芋制品类、素食类、肉制品类五大类品类,但卫龙招股书显,调味面制品(辣条)在2018年到2020年分别占营收的78.6%、73.1%和65.3%,分别达到21.62亿元、24.75亿元和26.90亿元,2021年仅仅在上半年靠调味面制品的营收就达到了14.01亿元。可以预想,一旦卫龙的辣条业务出现问题,整个公司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当中。

不仅如此,一些休闲食品企业也看中了辣条这一赛道。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盐津铺子、金丝猴等都先后推出了辣条产品,销量也不错,连洽洽食品也在去年7月申请注册了“内卷辣条”商标,向卫龙发起挑战。面对些竞争对手,卫龙的护城河还不够深。

03低俗营销破不了的局

其实近几年在营销上踩坑的品牌不少,既有宝洁这样的巨头——其中国子公司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则文案对女性体臭的描述是“男性的5倍”“特别是运动后,就算加上榴莲、螺蛳粉、臭豆腐也不为过”等,被批评为侮辱女性;也有绝味食品、椰树集团、洁婷安心裤、茶颜悦色等营销翻车的品牌。很多消费品公司之前靠营销加了不少分,当增长乏力时,就认为照旧重复之前的成功动作,加大力度,就会再次有亮眼的成绩。但其实,市场和趋势已经变了,昨天的方法很难破解今天的新问题。
卫龙之前的营销可以被看作是新颖有趣,但如果持续这样的动作,并愈发加大力度,带来的可能就是消费者的嫌弃,而且有落入低俗的风险,相应的营销成本也会大大增加,而效果会不断减低。所以,之后的消费品需要重新找到新的获取用户、抓住年轻人的因果机制,而不再依赖昨天的办法,这样才能对抗市场层出不穷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