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短剧正日益受到观众青睐,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出台项目战略与扶持计划,力求进一步盘活上下游市场2020年末,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将其定义为“单集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剧”,从而将微短剧正式纳入视频剧集赛道,2020年也因此被称为“网络微短剧元年”。因为生产难度较低,网络微短剧经过短暂的发育期便迅速占领了平台内容池,互联网受众反应热烈,很多网络微短剧一上线,点击量便过千万,如《长公主在上》《念念无明》等。

显而易见,网络微短剧爆火,成为新媒体生态的一个新景观
01
缘何火爆起来
客观而言,微短剧从网络剧兴起之日就一直存在,与网络剧和长视频相对应,曾被称作短视频、短剧、中视频等,其制作史已有10年左右,此前一直不温不火,但2020年底至今,网络微短剧发展势头惊人

快手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2021年依靠微短剧得到的收入突破10亿元。今年上半年,网络微短剧备案开机项目有增无减,在各视频平台上线和更新频率极高。

为什么网络微短剧会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火爆起来?

这一现象背后,必然有为其驱动和助燃的文化温床与发展契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网络微短剧火爆的时间曲线,正好与国内受到疫情影响的时间线吻合。由于各地疫情发展和管控政策不同,以往依靠聚集性生产模式的长剧集产出受到影响。疫情发生后上线的长剧集大多数为疫情发生前制作,新鲜出炉的长视频数量相对减少,居家期间,习惯于依赖新媒体的年轻一代对信息的渴求和对文娱产品的需要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兴起的网络微短剧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网络微短剧丰富的题材极大地满足了网络受众的好奇心,短小精悍、有时看完整部剧只需花费一个多小时,恰到好处地迎合了网络用户的浏览习惯。疫情期间,微短剧也对网络用户起到了一定的心理缓冲作用。在流行文化和艺术类型潮起潮落的背后,总是有时代的因素与助力。如改革开放初期港台电影风靡一时,综艺电视晚会兴起催生大量喜剧小品,都体现着时代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当前网络微短剧的繁荣,其背后的原理和发展路径也大抵类似。

到了2022年,短剧在发生变化

随着长短视频平台竞争升级,短剧正在兵分两路,一类一两分钟1集,竖屏,继续土味狗血,另一类,剧集时长变长,集中在5-10分钟上下,横屏,试图摆脱土味。

前者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今年,长短视频平台纷纷押注后者。3月初,优酷短剧发布“扶摇计划”,建议单集时长7-15分钟;3月底,腾讯视频升级微短剧分账规则,建议单集作品时长3-15分钟,采用横屏呈现;芒果TV近期上线的微短剧,单集时长在10分钟上下。就连最早加码短剧的快手,4月初,也宣布开启5分钟剧集征集合作,格式同样是横屏。

两条泾渭分明的短剧道路,正在争夺观众,谁能赢?
02
土味还是甜宠?
土味还是甜宠?

先谈谈土味路线。

一两分钟一集,剧情高能反转,狗血土味,网友评价时,带有点欲罢不能、又爱又恨的意味。他们将短剧称之为“电子咸菜”,因为它剧情跌宕起伏,几分钟内便能刺激多巴胺达到颅内高潮,特别下饭。

业内人士张雨介绍,这一路线,受欢迎的故事模板,与热门女频网络小说高度重合。在审了上百本短剧IP后,她总结了三类常见套路。

一类是真假千金文。

一类是重生复仇文。

一类是脑洞爽文。

这其中的故事,部分带有伦理禁忌的内容,在张雨看来,其实火的不是甜宠,而是成人恋爱,带有感官刺激,是在打擦边球。和片方沟通时,张雨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这么土?张雨总要重复解释,“不需要它有格调,只希望用户不要划走”。

而另一条品质路线,更像是常规甜宠网剧的一次变形

以腾讯视频上分账超3000万的短剧《拜托了别宠我》为例。女主误入自己创作的小说世界,成为炮灰女配,必须在冷宫待满一百天才能重返现实,花式逃避皇上的宠幸。这是甜宠剧中常见的反套路设定。一位接近片方的行业人士表示,这原是一部常规的甜宠网剧,后剪辑为了短剧,“在网剧里一般,但在短剧里降维打击”。

《拜托了别宠我》海报
近期芒果TV热播的短剧《念念无明》,不到400万成本,同样押注甜宠、反套路两大关键词。故事中,看起来人畜无害的男女主,一个是江湖杀手,一个是朝廷高手,两人表面相敬如宾,背地里被迫相爱相杀。其导演曾庆杰表示,这类短剧,本质还是以女性市场为主的剧集,“无论男女主角什么职业、有多大仇恨,一切都是围绕两人的爱情展开,不是围绕真正的故事展开”。从内容上看,这类短剧,是过往甜宠网剧的精“剪”版,能否脱颖而出,就看片方如何撒糖,内容是否足够新颖。

两条路线的受众,都以女性用户群体为主,有交叉,也有不同

土味路线这类内容的受众主要为15岁到35岁的女性,集中在二线到四线城市的小镇女青年。

而一位接近优酷的行业人士提到,在优酷看短剧的用户以18岁-24岁的年轻女性居多,地域上以二三线为主,具备年轻化的特点。

相对来说,土味短剧受众更下沉
03
对平台来说,还是亏本买卖?
云合数据显示,2021年仅长视频平台就上线微短剧(单集时长20分钟以下)471部,同比增加171部;正片有效播放34亿,同比增长115%。短视频平台的步伐似乎更大,以快手为例,根据其财报数据,截至2021年底,快手已经上线了超过10000部短剧,并孵化了多部爆款短剧。
图片
对平台来说,这真是赚钱的生意吗?据了解,长短视频平台分化出两种变现逻辑。长视频平台是内容变现,变现方式和剧集一样,靠会员+广告,短视频平台是电商变现,靠电商带货。在业内人士张雨看来,长视频平台的内容变现逻辑很难走通。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平台人士的验证。

一位接近视频平台会员体系的行业人士表示,短剧分账虽由“会员+广告”两部分组成,实际分账收益里,会员收入占绝大部分,广告可忽略不计。而会员收入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会员拉新的收入,二是老会员收入的分摊,即老会员观看该剧的时长,占其会员期间消费内容总时长的比例。

在会员分账收入里,老会员观看时长分摊来的收入,“比例达百分之七八十”。

也就是说,剧集分账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老会员的观看时长。即便会员看完短剧全集,贡献的总时长仅在100分钟至300多分钟,而观看普通网剧,一集即40分钟,显然后者更容易杀时间。

他表示,除非招商覆盖成本,靠会员+广告的模式,“不论怎么计算,平台都亏”。这也是为什么视频平台的短剧分账策略,越来越向时长倾斜的原因

不过对于平台来说,控制好成本,也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变现难题。大芒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芒计划投入的短剧项目,费用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近期大热的《念念无明》,ROI大于100%。

依托不了广告+会员,长视频也想依托电商逻辑。

在商业变现上,大芒计划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暂时借鉴了已有的一些合作方式,比如剧场冠名、硬广上屏、单部剧植,也有版权平台联合出品、有声书平台联合制作等。同时也在与芒果TV旗下小芒电商联手,打通品牌商业与内容合作。

一位接近优酷的行业人士表示,优酷短剧背靠阿里的电商基因,后续短剧也试图要边看边买。

但长视频平台缺乏电商基因,这一模式能否走通,尚不可知。

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电商变现虽已经走通,但直播带货,始终主要还是达人的收益。

短剧的重要变现方式都包含招商。但不论长短视频平台,这都并不容易。一位在短视频平台上产出不少爆款的头部创作者表示,他们对于广告主来者不拒,但事实上,操盘三四个项目,运气好时,才会有一个广告。

大芒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品牌客户有对短剧的一些担忧。比如:内容时长短、更新时间短,对自己品牌的宣传周期不够长,对消费者的刺激和印象没有那么深等。不过在他看来,“微剧投放的费用与长剧相比也低很多,随着爆款内容和系列化内容的出现,品牌客户的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倒不是所有广告商都不看好这一模式。一位营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剧播出后,做长剧集的广告合作,大热剧需要400万至800万。而投入短视频平台的短剧,植入加推广总费用在250万左右。他们做过短剧的植入,最终曝光量2亿+,“性价比挺高,可以把剧集片段拿去投信息流,给电商导流”。但他也承认,品牌方对于短剧植入的认知不多,不少人还是很犹豫。

这是一个已经有不少前人倒下的赛道。此前多位平台人士,或不再从事短剧业务,或调岗,或已离职,多位早年尝试过短剧业务的行业人士,因为商业化难,早已对短剧避而远之。

这是一个高度依赖平台策略的行业,当平台需要扶持时,就能获得曝光和收益,一旦平台发现不能带来实际效益,就有可能被束之高阁。当下,很多正在打造短剧的片方,也是忐忑的,一旦平台政策调整,手中的短剧就将无处可去

在平台扶持下,的确有不少片方靠短剧盈利,但对于在出资的平台来说,做自制短剧,投多少钱,就亏多少钱。

兔狲文化CEO邱其虎承认任何内容品类都高度依赖平台,但他也认为平台同样依赖内容公司。

他们从2017年开始就做短剧内容,曾经遇到过多次准备和平台签约时,平台对接部门消失的情况。不过由于早期建立起的内容口碑,即使不跟某一平台做独家合作,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我们从广告主获得赞助,为广告主带来全网露出,同样能有收益”,他表示。

不论长短,影视生意还是依赖内容本身

用户需求在,商业化还在探索中。短剧的成熟,还需要时间
04
短剧兴起是必然,但能走多远?
相比长视频,短剧成本低、周期短;相比短视频,短剧有着更加丰富的信息承载。

所以,在视频内容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短剧的兴起或是一种必然

如果更加具体地去看,短剧兴起的背后,一方面是平台本身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的见顶,无论是用户数的增长,还是使用时长的增加,都对视频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长短视频平台都在尽可能地拓展业务边界,乃至切入各自的领地。只不过,从各方的布局和取得的成果来看,由长入短也好,由短向长也罢,短时间内显然都非易事。而短剧,则给了双方一个颇为“折中”的内容形态。或者说,短剧是长短融合下的典型产物,也是长短相向而行的均衡点。另一方面,其实用户也需要短剧。无论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或是中视频、直播等,虽然如今的视频形态已经足够多,但这些领域都已经相当成熟,覆盖也足够广,可用户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是持续存在的。即使短剧早已有之,但毕竟不是主流业态,因此当其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内容形态更大范围地走到用户面前,自然会吸引不少注意力。

图片
此外,与短视频类似,短剧很好地契合了当下处于快节奏生活下的年轻人的观看习惯。毕竟,即使对很多已经习惯于倍速观看的年轻用户群体来说,让他们去观看一个长剧集的时间成本还是有些高,更何况还有可能被注水剧情所折磨。这其实也与不少人热衷于“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等影视解说节目的原因类似。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此前表示,“优酷短剧的目标用户是24岁以下的年轻用户为主,他们喜欢短剧的密集笑点、快节奏、反转剧情、接地气的设计和大量的高能看点。”这些看点很大程度上其实也代表着当下大多数短剧用户的喜好,并成为平台加码这一领域的重要推动力。不过,虽然当下的短剧拥有了相比之前更加成熟的发展条件,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也丝毫不少。比如由于短剧本身的时长和形式限制,意味着相较传统的影视剧,其更难承载大IP和大咖位明星。更进一步,除了平台分账以外,无论是广告植入,还是用户付费,与长视频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如果按此前抖音等平台的短剧付费尝试,一集短剧就要一块钱的话,用户的花费甚至可能比爱优腾的月度会员还要高。

而且,对于这一快速发展的市场,如果说参与者在前期还可以借助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实现以小博大,但随着入局者的增多和市场的不断成熟,短剧市场的准入门槛也会不断提高,想要分食蛋糕者必然也需要拿出更加能打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虽然如今的短剧题材已经大大增多,但纵观当下的短剧市场,依然缺少真正能产生广泛影响力,甚至是完成破圈的爆款作品。而较为普遍的同质化内容、套路剧情、浮夸演技等现象,也成为短剧进一步走向主流视野的阻碍。

当然,对高质量、高口碑的短剧进行投入也是视频平台们正在加码的。在其重点推动下,接下来也有望产生更多优秀的短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