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平台2021年依靠微短剧得到的收入突破10亿元。今年上半年,网络微短剧备案开机项目有增无减,在各视频平台上线和更新频率极高。
为什么网络微短剧会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火爆起来?
这一现象背后,必然有为其驱动和助燃的文化温床与发展契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网络微短剧火爆的时间曲线,正好与国内受到疫情影响的时间线吻合。由于各地疫情发展和管控政策不同,以往依靠聚集性生产模式的长剧集产出受到影响。疫情发生后上线的长剧集大多数为疫情发生前制作,新鲜出炉的长视频数量相对减少,居家期间,习惯于依赖新媒体的年轻一代对信息的渴求和对文娱产品的需要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这一背景下,蓬勃兴起的网络微短剧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网络微短剧丰富的题材极大地满足了网络受众的好奇心,短小精悍、有时看完整部剧只需花费一个多小时,恰到好处地迎合了网络用户的浏览习惯。疫情期间,微短剧也对网络用户起到了一定的心理缓冲作用。在流行文化和艺术类型潮起潮落的背后,总是有时代的因素与助力。如改革开放初期港台电影风靡一时,综艺电视晚会兴起催生大量喜剧小品,都体现着时代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当前网络微短剧的繁荣,其背后的原理和发展路径也大抵类似。
到了2022年,短剧在发生变化。
随着长短视频平台竞争升级,短剧正在兵分两路,一类一两分钟1集,竖屏,继续土味狗血,另一类,剧集时长变长,集中在5-10分钟上下,横屏,试图摆脱土味。
先谈谈土味路线。
一两分钟一集,剧情高能反转,狗血土味,网友评价时,带有点欲罢不能、又爱又恨的意味。他们将短剧称之为“电子咸菜”,因为它剧情跌宕起伏,几分钟内便能刺激多巴胺达到颅内高潮,特别下饭。
业内人士张雨介绍,这一路线,受欢迎的故事模板,与热门女频网络小说高度重合。在审了上百本短剧IP后,她总结了三类常见套路。
一类是真假千金文。
一类是重生复仇文。
一类是脑洞爽文。
这其中的故事,部分带有伦理禁忌的内容,在张雨看来,其实火的不是甜宠,而是成人恋爱,带有感官刺激,是在打擦边球。和片方沟通时,张雨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这么土?张雨总要重复解释,“不需要它有格调,只希望用户不要划走”。
而另一条品质路线,更像是常规甜宠网剧的一次变形。
以腾讯视频上分账超3000万的短剧《拜托了别宠我》为例。女主误入自己创作的小说世界,成为炮灰女配,必须在冷宫待满一百天才能重返现实,花式逃避皇上的宠幸。这是甜宠剧中常见的反套路设定。一位接近片方的行业人士表示,这原是一部常规的甜宠网剧,后剪辑为了短剧,“在网剧里一般,但在短剧里降维打击”。
两条路线的受众,都以女性用户群体为主,有交叉,也有不同。
土味路线这类内容的受众主要为15岁到35岁的女性,集中在二线到四线城市的小镇女青年。
而一位接近优酷的行业人士提到,在优酷看短剧的用户以18岁-24岁的年轻女性居多,地域上以二三线为主,具备年轻化的特点。
一位接近视频平台会员体系的行业人士表示,短剧分账虽由“会员+广告”两部分组成,实际分账收益里,会员收入占绝大部分,广告可忽略不计。而会员收入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新会员拉新的收入,二是老会员收入的分摊,即老会员观看该剧的时长,占其会员期间消费内容总时长的比例。
在会员分账收入里,老会员观看时长分摊来的收入,“比例达百分之七八十”。
也就是说,剧集分账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老会员的观看时长。即便会员看完短剧全集,贡献的总时长仅在100分钟至300多分钟,而观看普通网剧,一集即40分钟,显然后者更容易杀时间。
他表示,除非招商覆盖成本,靠会员+广告的模式,“不论怎么计算,平台都亏”。这也是为什么视频平台的短剧分账策略,越来越向时长倾斜的原因。
不过对于平台来说,控制好成本,也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变现难题。大芒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芒计划投入的短剧项目,费用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近期大热的《念念无明》,ROI大于100%。
依托不了广告+会员,长视频也想依托电商逻辑。
在商业变现上,大芒计划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暂时借鉴了已有的一些合作方式,比如剧场冠名、硬广上屏、单部剧植,也有版权平台联合出品、有声书平台联合制作等。同时也在与芒果TV旗下小芒电商联手,打通品牌商业与内容合作。
一位接近优酷的行业人士表示,优酷短剧背靠阿里的电商基因,后续短剧也试图要边看边买。
但长视频平台缺乏电商基因,这一模式能否走通,尚不可知。
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电商变现虽已经走通,但直播带货,始终主要还是达人的收益。
短剧的重要变现方式都包含招商。但不论长短视频平台,这都并不容易。一位在短视频平台上产出不少爆款的头部创作者表示,他们对于广告主来者不拒,但事实上,操盘三四个项目,运气好时,才会有一个广告。
大芒计划相关负责人表示,品牌客户有对短剧的一些担忧。比如:内容时长短、更新时间短,对自己品牌的宣传周期不够长,对消费者的刺激和印象没有那么深等。不过在他看来,“微剧投放的费用与长剧相比也低很多,随着爆款内容和系列化内容的出现,品牌客户的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倒不是所有广告商都不看好这一模式。一位营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剧播出后,做长剧集的广告合作,大热剧需要400万至800万。而投入短视频平台的短剧,植入加推广总费用在250万左右。他们做过短剧的植入,最终曝光量2亿+,“性价比挺高,可以把剧集片段拿去投信息流,给电商导流”。但他也承认,品牌方对于短剧植入的认知不多,不少人还是很犹豫。
这是一个已经有不少前人倒下的赛道。此前多位平台人士,或不再从事短剧业务,或调岗,或已离职,多位早年尝试过短剧业务的行业人士,因为商业化难,早已对短剧避而远之。
这是一个高度依赖平台策略的行业,当平台需要扶持时,就能获得曝光和收益,一旦平台发现不能带来实际效益,就有可能被束之高阁。当下,很多正在打造短剧的片方,也是忐忑的,一旦平台政策调整,手中的短剧就将无处可去。
在平台扶持下,的确有不少片方靠短剧盈利,但对于在出资的平台来说,做自制短剧,投多少钱,就亏多少钱。
兔狲文化CEO邱其虎承认任何内容品类都高度依赖平台,但他也认为平台同样依赖内容公司。
他们从2017年开始就做短剧内容,曾经遇到过多次准备和平台签约时,平台对接部门消失的情况。不过由于早期建立起的内容口碑,即使不跟某一平台做独家合作,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我们从广告主获得赞助,为广告主带来全网露出,同样能有收益”,他表示。
不论长短,影视生意还是依赖内容本身。
所以,在视频内容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短剧的兴起或是一种必然。
而且,对于这一快速发展的市场,如果说参与者在前期还可以借助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实现以小博大,但随着入局者的增多和市场的不断成熟,短剧市场的准入门槛也会不断提高,想要分食蛋糕者必然也需要拿出更加能打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虽然如今的短剧题材已经大大增多,但纵观当下的短剧市场,依然缺少真正能产生广泛影响力,甚至是完成破圈的爆款作品。而较为普遍的同质化内容、套路剧情、浮夸演技等现象,也成为短剧进一步走向主流视野的阻碍。
当然,对高质量、高口碑的短剧进行投入也是视频平台们正在加码的。在其重点推动下,接下来也有望产生更多优秀的短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