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菜市场出圈了,以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
时尚巨头Prada联合上海的乌中菜市场做了为期半个月的快闪店。整个市场穿上了Prada巨大耀眼的logo和装饰,里里外外挤满排队看热闹的群众。但因为吃瓜群众太多,卖真瓜的菜贩生意似乎没变好,菜市场的老顾客甚至挤不进去买菜。

上海乌中菜市场迎来了许多时髦打卡族
乌中市场是幸运的,在被Prada相中前,已经成功更新改造,靠着老洋味的装修风格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点。然而,乌中市场背后,却是无数普通菜市场的悄然消失。连在无锡生活的老美Peter都向我抱怨,身边的菜市场越来越少了,让他感到“a part of humanity is dying”(一部分人文在消亡。   
上海本地菜农卖菜形成的三角地菜场有100多年历史,如今市场已经不见,“三角地”作为一个品牌,还在上海经营菜市场。

城市之魂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今天,逛菜市场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奢侈享受,而这也正是人们对菜市场“人间烟火气”的执着所在。许多对菜市场真正有需求的人,并不是冲着高颜值而去,而是为了一种真实生活的体验感。无论是不熟悉app的中老年人,还是肯花费时间逛菜市场的年轻人,菜市场对他们的吸引力永远是物美价廉的实用性和柴米人生的体验感。

对吃大有钻研的作家蔡澜曾说过“菜市场是最接近当地人生活的地方”,他每到一处城市总要逛一下当地的菜市场,叫卖和讨价还价中浓缩着的其实是一座城市的生活和文化。菜市场顺应时代做出改变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应当陷入千篇一律的网红价值体系中,一个好的菜市场不应该丢掉它的城市灵魂。其实网红菜市场并非国内独有,早在十几年前,国外便兴起了菜市场改造风潮。将那些上百年历史的市集经过一系列针对性改造,不仅让菜市场变得崭新干净,还能成为颇有当地特色的热门旅游景点。著名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在2005年正式开放了新翻修后的市场,建筑师用一个崭新却相当有特色的大屋顶,重新覆盖在老市场之上,将新旧的融合做到了极致。

这个位于巴塞罗那市中心以东的菜市场,自1845年便开始使用,浓缩了整座城市19世纪哥特式建筑的灵魂,而在菜市场之下则埋藏着12世纪的建筑废墟和一座4世纪的墓地,堪称一个小型的建筑历史博物馆。所以在改造这个菜市场时,建筑团队希望尽可能少地影响基地历史,凌空伸展出一个由钢、混凝土、木材和陶瓷制成的巨大彩色屋顶将旧市场重新覆盖。
致敬了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风格的拼贴马赛克彩色屋顶,尽管色彩艳丽但却能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相融,足够艺术却也足够接地气。一面自上承载着未来的多彩世界,一面自下则包容着过往的喧闹日常。如今,巴塞罗那圣卡特琳娜市场依然热闹非凡,对于当地市民来说,菜市场只是变得更整洁了,原有的城市老味道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所有取自当地旧建材的材料和菜市场中的灵感,都恰到好处的融入到新的菜市场设计中,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历史建筑风貌也重新在菜市场身上得到了传承。

回归市井生活

一味的模仿成功网红案例只会水土不服,所以在一次次网红菜市场的窘境后,大家纷纷呼吁将目光重新聚焦回菜市场的本质:货品、摊贩、顾客与城市之间究竟要共创一种怎样的新型可持续关系?

许多正在进展中的菜市场改造项目,已经越来越注重对菜市场消费空间环境的塑造。仅靠一时网络流量的高曝光,并不能为菜市场带来持之以恒的发展力。所以在菜市场中融入当地城市生活特色,并构建起以菜市场为核心的全新社区生态圈,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扎根进居民心里。

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菜市场的意义也随之更为开阔,原本不经意的日常城市场景,被纳入到“菜市场生态圈”后焕发出更具活力的生活感。人们只需在饭后散步时来家门口转一转,就能享受到形态多样的社区文化,而菜市场也能在继续保有便宜菜价的同时、变得干净敞亮而有烟火气。 

未来的菜市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菜市场成为了各种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被解读成文明的障碍、收入的洼地、低技能的产业。如此种种,加上前有超市,后有电商,现在又有社区团购等新型业态的夹击,以及年轻人消费习惯和品味的变化,菜市场的未来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

北京人以后要去哪里买菜?还会有冬储菜的习惯吗?

 

高呼菜市场的人文价值并不足够,归根结底,菜市场是买卖菜的地方,如何吸引年轻人去菜市场,如何让菜市场适应城市更新的节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面临着各种挑战,顽强的菜市场展现了适应现代城市的千百种方法,似乎拆除使其消失不是唯一的解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菜市场有必要继续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保持高度的便利性,成为共享的社区空间。

只要还有热爱买菜做饭的人们,只要城市管理者对菜市场采取包容性的治理方式,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菜市场未来还会继续存在,而且会更多样、更精彩。

 
*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后台联系,做删除处理。